悠久而厚重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,随着工业化、城镇化的迅速推进,该如何传承农耕记忆、留住农耕文化?西来镇党委、政府早在2010年就做出了选择。该镇2010年起筹建农耕文化陈列馆,向本镇及周边地区征集手耕时代农业生产工具、生活用具、典籍、文字图片等,于2012年9月底建成并对外免费开放。这是苏中地区首家农耕文化陈列馆,是靖江农耕文化的活标本。
西来镇农耕文化陈列馆与西来科技植物园为邻,白墙黛瓦,绿树掩映,它与周边的西来镇文化广场、中华传统美德碑廊、慈善林、文体中心等相互呼应,构成了西来特有的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。陈列馆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,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,分为主展馆、农耕文化园和游客互动区三个部分。
主展馆分上下两层。底层展出手耕时代农具、生活用具、税赋典籍等实物,犁、钉耙、锄头、稻床、连枷、耥耙、招扒……这些农具大多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多年,看着它们,眼前仿佛闪现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画面。徜徉主展馆二层,则能详细了解到西来镇及周边地区岁时年俗、迎亲嫁娶、文娱美食等民风习俗。
“风凉飕飕雨不来,车水车得头难抬,一脚水来一脚汗,望望水没到半节田。”这样的“车水号子”,曾嘹亮地飘扬在广袤的田野上,一定有不少人还记得用水车车水灌溉秧田的往事。从西来农耕文化陈列馆主展馆出来,右侧水塘边便有几部水车可供游客体验。
主展馆左侧,农耕文化园门头上刻有“归园田居”,召唤人们回到过去看看,回到家园看看,回到自然看看,回到本真看看,让一颗漂泊的心安宁下来。
静谧的农耕文化园草木丰盛,飘荡着青草的芳香,早晨轻盈的露珠在摇晃。“徐记铁铺”“金波竹器店”“朱氏纺织坊”紧挨着位于园内一侧,最大程度还原老店铺、老作坊实景,让人如临其境。
走出老店铺、老作坊,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土坡,一条青石小路蜿蜒其间。一路上,可见一块块木牌,木牌上刻有农业赋税沿革、二十四节气简介等。间或有顽皮的“孩童”出没于草丛,他们或在井边洗头,或淘气地掏鸟窝,一个小水塘里还有一个牧童,正在老牛背上悠闲地吹一根短笛,似乎有悠扬的曲声在田间回响……这是一组儿童嬉戏雕塑,一个个“孩童”顽劣活泼,父母用辛勤的劳作换来他们无忧的童年,他们在田野里茁壮地成长,然后肩负希望,晴耕雨读,一代一代,生生不息。
农耕文化园最里侧,一面《太平祥和图》石刻墙引人驻足。石刻墙总共六组画面,每组长5米、高1.2米,真实再现上世纪50年代西来镇的风土人情,雕艺精湛,画面栩栩如生,让人叫绝。
出园,抬头看,农耕文化园门头背面是“得时无怠”四个大字。“得时之稼兴,失时之稼约”,“不违农时”是世代农民心中的“圣经”,这四字也契合了现代社会中时不我待、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。
游览西来农耕文化陈列馆,可以忆苦思甜,可以教育后人,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农耕文化所蕴涵的积极向上、充满希望的理念,从而“充足电”再出发。这也正是此处景点年游客数万人次的魅力所在。